從永續發展、永續觀光到綠色旅遊

永續發展(Sustainable Development)是21世紀全球性的重要議題,隨著全球經濟與物質生活改善,世界各國開始關注如何持續繁榮與進步等相關議題。
UNWTO自1980年倡導永續觀光發展,積極倡導永續旅遊,1992年UNWTO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「地球高峰會」(World Summit)提出「二十一世紀議程」(Agenda 21),根據永續發展概念擬訂具體政策與計畫,為21世紀人類社會勾勒出發展藍圖,並決定每十年舉行一次全球永續發展高峰會檢討其成效。
永續發展目標由8項增至17項,並囊擴經濟、社會層面
2000年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發布「千禧年發展目標」(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,MDGs),希望未來15年各國致力落實8項目標:消滅貧窮飢餓、普及基礎教育、促進兩性平等、降低兒童死亡率、提升產婦保健、對抗病毒、確保環境永續與全球夥伴關係。
2015年9月,世界各國在聯合國會議上通過「翻轉我們的世界: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」(Transforming Our World: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)的決議,擬訂「永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」,擴大MDGs原有的8項目標,規劃17項永續發展目標:
及169項追蹤指標,作為2030年前各成員國跨國合作的指導原則(如首頁圖),在兼顧「經濟成長」、「社會進步」與「環境保護」等三大面向之下開展出積極的行動方案。
UNWTO將永續觀光定義為:「充分考量目前及未來的經濟、社會與環境影響後,落實遊客、產業、環境與當地社區需求的觀光」,並且說明永續觀光應該做到:
(一)以最理想的方式使用環境資源是觀光發展的關鍵因素,維持基本的生態過程並保育自然遺產與生物多樣性;
(二)尊重在地社區原來的社會文化,維護其過往建立並繼續存在的文化遺產與傳統價值,同時協助不同文化間的理解與寬容;
(三)確保切實可行、長程的經濟運作,提供社會經濟福祉給所有的權益相關者,尤其要公平分配,包括對在地社區提供穩定的工作、賺取收入的機會以及各項社會服務,並力求減少貧窮。
亞太經濟合作會議(Asia-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, APEC)也自2010年倡議包容性成長(Inclusive Growth),近年更納入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」,聚焦自然資源部門,包括森林、農業、漁業、礦業及觀光業,促進包容性暨永續資源發展。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將2017年訂定為「國際永續觀光發展年」更是肯定永續之於觀光發展的必要。
永續觀光定義
另外,綠色旅遊、低碳旅遊是繼生態觀光之後,逐漸受到世人關注的旅遊模式,近年來歐洲已掀起一股捨棄飛機、汽車改搭火車旅遊的風潮。根據UNWTO之定義:「綠色旅遊涵蓋範圍相當廣泛,生態旅遊只是其中極小的一環。舉凡旅遊過程中,透過節能減碳或是使用綠能源的方式都算是綠色旅遊。」UNWTO預言「綠色旅遊是未來觀光旅遊業的發展趨勢」,此趨勢值得業界重視並採取因應行動。全球永續觀光委員會(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, GSTC)乃推動觀光旅遊業綠色認證之主要國際組織,2016年修訂頒布「旅遊產業永續準則」,提供整個旅遊產業一個制定永續政策的標準,永續旅遊準則的架構分為四個大面向:永續管理、社會與經濟利益、文化遺產與環境,落實在旅遊目的地與旅遊產業上,也都依循這四大面向制定相關準則。
綠色旅遊之定義-趨勢
資料來源:UNWTO (2015).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. Retrieved from
SUSTAINABLEDEVELOPMENT GOALS (https://sustainabledevelopment.un.org/)